当前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 > 正文

长相思,这首诗的意思

  清明,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°时开始;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三月节……物至此时,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故清明节总是在公历4月4日、4月5日、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。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,传统活动为扫墓。 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2016年11月30日,中国“二十四节气”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。

  清明节期间,气温转暖,但天气冷暖多变。代表寓意为天气晴朗、草木繁茂。风俗活动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。

  

这个四月

“莫道读书晚,人间四月天”

让我们用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

一起来感恩生活的文化内涵

这个清明

让我们用吟诵诗词的方式

一起来追忆先贤、缅怀先烈

《清明》(唐)杜牧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?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  

  1

  赏析

  细雨纷纷,是那种“天街小雨润如酥”样的雨,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,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。这“雨纷纷”,正抓住了清明“泼火雨”的精神,传达了那种“做冷欺花,将烟困柳”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。本来,佳节行路之人,已经有不少心事,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,纷纷洒洒,冒雨趱行,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。

《寒食》(唐)韩翃

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
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
  

  2

  赏析

 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,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,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;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,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,使人如见蜡烛之光,如闻轻烟之味。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,刻画皇室的气派,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。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,都偏爱该诗,历来评价也很高。

《清明夜》(唐)白居易

好风胧月清明夜,碧砌红轩刺史家。

独绕回廊行复歇,遥听弦管暗看花。

  

  3

  赏析

  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,有它的自成一格,虽有清明,却意在纸外,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,一句“又是清明过了”,不禁让人要笑问:“可是愁嫁?”对白居易一向颇有好感,虽然当初《琵琶行》《长恨歌》曾经让我背得痛不欲生,但是长大以后细细回味,其名句却处处可用得,选他这首,是因为意境的清朗,和颜色对比的鲜明却不刺眼,诗人在夜里听乐看花,怡然自得,但绕着回廊行而复歇,却含蓄点出了此闲适后的诗人的真正心意。

《清明即事》(唐)孟浩然

帝里重清明,人心自愁思。

车声上路合,柳色东城翠。

花落草齐生,莺飞蝶双戏。

空堂坐相忆,酌茗聊代醉。

  

  4

  赏析

  适逢清明,诗人即事抒怀,写下了这首五言诗,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。 一开篇,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,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。清明节,唐人有游春访胜、踏青戴柳、祭祀祖先的风俗,往往倾城而出。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,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。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;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,却又于心不甘。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,寓情于景,寓情于境,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、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
《清明日》(唐)温庭筠

清娥画扇中,春树郁金红。

出犯繁花露,归穿弱柳风。

马骄偏避幰,鸡骇乍开笼。

柘弹何人发,黄鹂隔故宫。

  

  5

  赏析

  温庭筠的诗以辞藻华丽、风格浓艳著称,这首《清明日》充满了诗情画意,其画面之丰富多彩,在历代一百余首清明诗中,没有一首能够超过它。诗人温庭筠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:晨露末消,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,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,归来已春风和煦,柳丝飘舞了;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;斗鸡场上剐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;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。在描绘宫内、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,温庭筠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微讽。全诗画面转换迅速,节奏明快,色彩秾丽。

《鹊踏枝·清明》(五代)冯延巳

六曲阑干偎碧树,

杨柳风轻,展尽黄金缕。

谁把钿筝移玉柱?穿帘海燕惊飞去。

满眼游丝兼落絮,

红杏开时,一霎清明雨。

浓睡觉来慵不语,惊残好梦无寻处?

  

  6

  赏析

  此词写春景是五光十色,眼花缭乱,然而情调是忧伤哀怨的,这就是乐景为哀情服务的高超艺术手法。红杏在二月开放,清明节是在三月份,时序在向前推移,春光在逐渐消逝,又是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之际,“雨纷纷”,人的情绪也在“纷纷”。“一霎”二字,透露了对幸福、欢乐消逝得快速的伤感,也是对失去的美好生活的留恋。

《清明·南北山头多墓田》(宋)高翥
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

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

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

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

  

  7

  赏析

  首联两句是远景,一句写物景,一句写人景。颔联两句,镜头拉近,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,颈联承接上句,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,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。短短十四个字,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,且皆为感人心魄,发人深省之语。尾联是诗人表达自己的态度,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,就是及时行乐。就高翥这首诗而言,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。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,且为宁波人,可以说,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,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。

《苏堤清明即事》(宋)吴惟信

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

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

  

  8

  赏析

 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,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,景色更加幽美,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,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。 反映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。江南三月正是“梨花万朵白如雪”的季节,青年人结伴出城,踏青寻春,笙笛呜咽,歌声袅袅,微风拂面,杨柳依依,真是“心旷神怡,把酒临风,其喜洋洋者矣”,写出了西湖风景的优美宜人。

《清明》(宋)黄庭坚

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

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

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

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。

  

  9

赏析

  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、自然界万物复苏与满眼蓬蒿荒丘,构成了强烈的对比,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。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,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,不论贤愚,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。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,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,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。也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,鞭挞了人生丑恶,看似消极,实则愤激。

《清江引清明日出游》(明)王磐

问西楼禁烟何处好?

绿野晴天道。

马穿杨柳嘶,人倚秋千笑,

探莺花总教春醉倒。

  

  10

  赏析

  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,如今清明节已至,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,不禁顿生感慨。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,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,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。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,紧收马缰,马儿一声嘶鸣,抬头望去,佳人斜倚秋千,回眸一笑,连带啼叫的黄莺、漂亮的花朵,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。

今年的清明节,我们一起在诗词中度过,

缅怀和思念静静的跨过时间的鸿沟,

憧憬和向往静静的走向明媚的明天。

为了紧密配合“读书月”活动,

引导和鼓励广大官兵与书为友,

养成多读书、读好书的良好习惯,

小钢特此送上“诗词鉴赏”!

另外,小钢邀请你一起来参加

军械士官诗词大会

策划/秦鹏

图文/曾利波 谢佳 王川

责任编辑/何虎 本期编辑/王川

相关文章:

发表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